AI视觉时代 多模态识别技术将迎来量产跑道

2018-08-15 14:35:30作者:黄文凤来源: a&s智慧生活

[摘要] 未来虹膜识别将与其他识别技术相互融合,形成多模态识别技术,技术应用覆盖范围将以银行和公安等关键行业为落地突破口,然后广泛辐射应用在银行金融、医疗社保、司法安检、社区通道、门禁考勤等多个领域。

  众所周知,生物识别是目前最为便捷与安全的识别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行业应用价值和市场规模潜力逐渐显现,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计,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12.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为15.7%。

  在AI视觉领域,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目前前两大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银行、安防、手机等多个领域,而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则是刚刚崭露头角,属于后起之秀。近年来,作为生物识别中最安全的技术,虹膜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上海聚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总经理宫雅卓表示,未来虹膜识别将与其他识别技术相互融合,形成多模态识别技术,技术应用覆盖范围将以银行和公安等关键行业为落地突破口,然后广泛辐射应用在银行金融、医疗社保、司法安检、社区通道、门禁考勤等多个领域。


webwxgetmsgimg.jpg

上海聚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总经理宫雅卓


  以虹膜为核心的

  多模态识别技术是趋势

  所谓的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人体固有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一种识别技术,由于人体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较传统的身份认证技术来讲,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安全、可靠和精准的天然优势。目前在几大主流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且这两种识别技术产业链渐趋于完善,在安防、手机等领域有成熟应用,而虹膜识别技术则被称为生物识别的“宠儿”,其识别精度与安全性居于首位。

  聚虹光电创始人兼总经理宫雅卓表示,指纹识别曾有一波高速发展的辉煌时期,而人脸识别属于非接触式技术,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就能获取人脸图像,相对指纹识别来讲,其用户体验度更好,因此,人脸识别或将代替指纹识别成为主流的识别技术。不过,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弱一些,其识别准确率会受到环境光线、角度、面部饰物等诸多因素影响,并且人脸较易受到打印照片和视频攻击,在活体防伪方面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从识别精度和防伪需求来讲,人脸识别需要更高精度的生物识别技术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而虹膜识别技术恰能做到且完全满足识别精度与活体检测的安全性需求。

  宫雅卓强调,虹膜由许多腺窝、褶皱、色素斑等构成 , 具有丰富的纹理信息,在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精度最高,它具有各种活体防伪特征,比如瞳孔的不自觉收紧和放大等,其次也可以用眼球表面反射光的特性,以及眼动,眼周、视线跟踪等技术手段作为活体检测技术的基础。也可以说,虹膜识别即使针对没有任何表情的扑克脸,或用户不主动配合状态下,也能顺利完成活体防伪检测。人脸识别与虹膜识别相结合,可弥补其固有的局限性,来实现最大化的应用价值,总的来说,未来多模态识别技术是一种趋势,这种融合识别技术一定是非接触式的,具有更高的防伪安全性和更高的识别精度。

  据了解,聚虹光电以虹膜识别为核心,同时提供针对眼周、眼动以及微表情的生物识别技术,从算法维度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获取图像的感知层面,到身份认证、活体检测的认知层面,最后过渡到实现情绪检测、兴趣点以及专注程度分析的智能层面。聚虹光电通过打造生物识别技术组合系统,为各行业客户提供自动化的、非协作、无感的活体检测虹膜识别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各行业客户的智能云服务、智能终端及智能机器人提供虹膜识别算法和芯片,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无缝对接,以不同识别距离、不同形态的产品实现全行业全场景全用户群体覆盖。

  银行、公安等行业

  是技术商业化的突破口

  根据美国智库 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 发表的《生物识别的未来 The Future of Biometrics》报告显示,2015 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结构中,指纹识别份额达到 58%,人脸识别的份额为 18%,紧随其后的是新兴的虹膜识别,份额为7%。不过,最近两年,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大有赶超之势。

  聚虹光电宫雅卓在采访中表示,前些年虹膜识别技术应用没有形成规模化,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是成本过高,这种高成本可以用技术应用量化来解决,这是任何技术在导入应用场景时必经的阶段;另外一方面就是缺乏关键行业应用的推动,由于银行更侧重于安全风险等级的管控,而对于成本的敏感度降低,因此,银行成为虹膜识别技术率先导入的应用场景。随着虹膜识别技术在银行的规模化落地和应用,其应用成本将大大降低,从而将虹膜识别技术快速向公安、社保、军工、智慧小区和门禁考勤等应用领域辐射普及。

20171128629_89865927_xxl.jpg

  宫雅卓透露,聚虹光电已经为国内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大行之一)提供包含后台虹膜识别软件、前端虹膜识别硬件、云服务技术方案在内的整套虹膜识别系统,并协助其搭建可支撑起7-8亿用户规模的虹膜数据运算云服务平台。另外,与公安部三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推动虹膜识别技术在公安行业的推广与普及,共同推动融合虹膜识别技术的人证查验系统、智能手持系统、门禁考勤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行业的研发、改造、升级和联网部署。

  据了解,四大银行各自拥有一到两万个分支网点,从产品形态规划、后台服务系统搭建等整个谋划准备工作是巨大体量,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推广落地。同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来自河南代表团的赵启三等29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在我国新一代社保卡、身份证、护照等系统纳入虹膜信息采集,并率先在特定省份、特定领域示范应用。可见一旦银行、公安、社保领域大规模落地,必然推动虹膜识别技术应用拓展到其他行业,市场规模不容小觑。

  此外,智慧社区门禁和闸机将是新兴潜力市场,目前智慧社区设备存量市场更新迭代需求很大,很多社区的门禁和闸道都使用了人脸识别设备,随着人脸识别设备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弱点将会逐渐暴露,而与虹膜识别技术相结合的多模态设备将打破单纯人脸识别产品的局限性,成为门禁市场的主流产品。根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仅门禁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市场将达300亿的规模。

  虹膜技术量产化

  需各参与企业“各取所长”

  虽然虹膜识别技术是最安全和最精准的识别技术,但是,任何一种新兴技术的产品化和商业化,在最初阶段都需要整个产业链企业的齐心协力的推动。在国家科研计划和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虹膜识别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目前,在算法与软件、系统方案与集成、红外摄像头、红外 LED 等方面都有知名的公司出现,中国虹膜识别市场的空间已经被快速打开。

  聚虹光电宫雅卓表示,目前虹膜技术产业各企业处于相互合作的态势,每家企业都在努力发挥所在环节的价值。对技术厂商来讲,会涉及到丰富的多技术储备能力,首先要有自主产权的虹膜核心算法,然后是核心算法在各种运算平台、各种应用场景下的产品化,以及延伸出去的云服务接口,也就是从核心算法中心向外围辐射形成一系列的技术组合,这种多种技术整合方案将能更好的满足行业实际业务场景的需求。

  为避免市场上的虹膜识别算法厂家存在一些自说自话的现象,参照国家统一标准以对不同形式不同场景的应用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了解,GB/T 20979:2007 《信息安全技术虹膜识别系统技术要求》是国内第一个生物特征识别的“信息安全技术”国家标准,指导和规范虹膜识别技术发展超过十年,此为虹膜识别领域最权威的国家标准;GB/T 33767.6-2018《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样本质量 第6部分:虹膜图像数据》,该国家标准通过建立虹膜生物特征样本的综合质量评估标准来确保虹膜识别的性能,规范虹膜图像数据,对将来虹膜建库项目的实施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另外,GA/T 394-2002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是最权威的行业标准。因此,厂商提供的产品必须满足以上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要求,才具备资格向相关行业推广应用。

  在提到目前虹膜识别技术商业化的挑战时,宫雅卓强调,主要有两大方面的挑战,首先从技术角度来讲,要解决关于用户体验的几个问题,即识别距离、眼部障碍物等,进一步提升识别精确度及降低用户的配合度,也就是要达到完全无感的识别体验;其次,就是市场教育问题,目前市场对信息安全的理解还停留在较基础的层面,大部分行业用户至今还以为虹膜识别只是电影里的幻想,因此,企业需要时间来理解和接受虹膜识别技术,真正体验到虹膜识别的应用价值,使真正的刚需与实际业务场景良好对接。

  最后,宫雅卓强调,虹膜识别是最具潜力的生物识别技术,具备明确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聚虹光电将不断投放技术力量和资源,携手价值链上的销售商、行业方案商以及终端客户,共同打造以虹膜识别为中心的价值生态圈,最终实现以虹膜识别为核心的多模态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化和量产化。


0
[责任编辑:黄文凤]

作者:黄文凤文章数:246
a&s传媒INTEGRATOR执行副主编,主要专注于消费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电源/新能源和物联网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资讯,及这些技术在智慧城市垂直行业的创新应用。

安全自动化 官方微信    as视界 服务号

不得转载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安防知识网”的文章著作权均为本站所有,禁止转载,除非取得了著作权人的书面同意且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专栏
我要投稿
文章排行榜
杂志
  • 安全&自动化2023年9-10月 第261期
    2023年11月第261期
    2022-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正在对安防与其他行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通货膨胀、供应链挑战、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全球安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2022年国内安防市场保持着增长,但增速放缓,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但由于国内政府财政收支减少、部分项目进展缓慢、房地产市场下滑、企业端市场投资信心减弱等因素,给安防企业带来持续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