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入侵”智能家居 是拯救还是毁灭?

专访华为叶宏:技术不是问题 商业模式才是关键
2018-02-07 13:53:03作者:黄文凤来源: a&s智慧生活

[摘要] 对于华为的姗姗来迟,业界一片哗然,并提出一堆质疑,华为进入智能家居市场是不是太晚了?华为是否有望完美逆袭“前驱们”?

标准混战久不休,华为玩法大不同

  智慧家庭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物联网应用,具有产品碎片化及应用场景复杂化的物联网特性,它需要将智慧家庭中的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智能设备或硬件产品连接起来,并可以互相对话,从而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场景体验。为此,各大阵营巨头站在自身立场上,试图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协议,来解决智能家居设备互通互联及可互操作的问题,降低智能家居的使用门槛,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比如,亚马逊、苹果、谷歌等国际科技大佬争相在平台、系统中枢上布局,以实现家庭设备互联互通与智能控制中心的战略目标,并借此抢占更多上下游的支持者资源;百度、阿里等则侧重于构建语言交互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小米则是从智能硬件产品构建智慧家庭生态体系;以海尔、美的、TCL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通过制定一套软件应用协议先把自家产品连接起来,然后通过协议的开放让其他厂家的产品加入其生态系统,以此建立智慧家庭场景化体验。


20171018127_44589454_xxl.jpg

  但是,由于目前国际标准尚未成熟,这些平台之间标准却无法兼容,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家电厂商,在网络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协议上仍各自为政,阵营复杂且互不兼容,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根治智能家庭设备互通互联的问题。华为叶宏强调,技术不是问题,商业模式才是关键,造成当下智能家居行业标准长期割裂和多元的重要原因是各方背后利益的驱动,如果各平台不妥协,智能家居混战局面将无法改变。

  华为在智能家居生态平台构建上玩法大不同,恪守不触碰家电家居厂商利益,只做大连接的主航道。为解决当下智能家居生态割裂的现状,华为一边通过HiLink平台接入更多家电设备,一边通过路由器来兼容多家标准,即是通过做大连接来快速实现家庭不同设备的互联互通及互操作功能。

  华为叶宏表示,入口终端设备与大连接是华为最大的优势所在,在连接协议方面,华为通信出身,优势自不用说,其路由器可以为智慧家庭提供稳定、快速的网络通信服务,预计2018年华为路由器销售量1000万个;另外,作为智慧家庭产品控制必不可少的终端设备,华为手机在国内的出货量更是有目共睹,接下来将会和更多的生态合作伙伴一起覆盖诸如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等终端设备。

  据华为在2018CES公开表示,通过不到一年的发展,目前华为HiLink平台已经接入50多个品类,100多个合作厂家,覆盖300多款产品,预计到2018年将会覆盖1000款产品,而且华为HiLink平台已经成功圈下了2000多万用户。由此可见,华为在智能家居行业的重要影响不容小觑,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总结:

  随着平台之争愈演愈烈,智能家居行业格局逐渐演变。各大阵营企业开始认识到智能家居产业规模不是一家可以独吞的,并且长久的对峙更是百害无一利,他们开始谋划大联手,以抱团取暖融化消费者的冷漠,而只做大连接的华为,将是智能家居产业生态平台相互合作的推动者,因此,从长远来看,智能家居产业技术协议和行业标准有互联互通的趋势。华为叶宏也表示,未来,终端厂商、互联网公司等智能家居领域阵营内会兼并合作,不同阵营内也会进行跨界合作,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在消费者消费能力逐渐升级、智能家居产品和系统成本下降及房地产精装修商品房交付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能家居市场的爆发期的到来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0
[责任编辑:黄文凤]

作者:黄文凤文章数:246
a&s传媒INTEGRATOR执行副主编,主要专注于消费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电源/新能源和物联网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资讯,及这些技术在智慧城市垂直行业的创新应用。

安全自动化 官方微信    as视界 服务号

不得转载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安防知识网”的文章著作权均为本站所有,禁止转载,除非取得了著作权人的书面同意且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专栏
我要投稿
文章排行榜
杂志
  • 安全&自动化2023年9-10月 第261期
    2023年11月第261期
    2022-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正在对安防与其他行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通货膨胀、供应链挑战、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全球安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2022年国内安防市场保持着增长,但增速放缓,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但由于国内政府财政收支减少、部分项目进展缓慢、房地产市场下滑、企业端市场投资信心减弱等因素,给安防企业带来持续挑战。